目前分類:恐龍常識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 霸王龍:骨骼破碎機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
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
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撒裂成牙簽大小。
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
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
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生的,
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2、 瑪君龍:同類嗜食者


瑪君龍(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時常在血淋淋的獵殺事件中將自己的同類作為嗜食對象,將同類作為一頓美味大餐。相關的證據來自于瑪君龍的牙齒,
科學家在這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中發現的殘留物與該物種骨骼十分符合。

瑪君龍體長20英尺,0.7億年前漫步在馬達加斯達平原上,那個時期食物數量不多。
相關的考古資料顯示瑪君龍時常以風化的“恐龍幹屍”為食,
他們的獵食對象還包括食草性恐龍和自己的同胞物種。
很可能嗜食同類在恐龍物種之間很常見,它們會以活著的同類為食。
但目前相關的證據資料並不完全。



3、Eocarcharia dinops:眉骨砸平機


Eocarcharia dinops的眉骨是一塊膨脹厚重的骨骼,
在對同類競爭時會用厚重的眉骨像攻城槌一樣撞擊對方,
從而贏得異性注意力和好感。
它還長著像刀片一樣的牙齒,能夠將獵物活生生地咬死,並肢解身體的任意部位。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曾發現一具1.1億年前的Eocarcharia dinops骨骼,
其中包括像豬嘴一樣的鼻子、內臟和屍體。
Eocarcharia dinops體長約25英尺,
身高7英尺,它們時常以兩只一組出現獵殺另一只食肉動物或
對長頸食草龍Nigersaururs下毒手。



4、諾弗勒惡龍:邪惡的彎刀殺手


多齒的諾弗勒惡龍(Masiakasaurus knopfleri)
用像長矛一樣的前齒刺中獵物,然後用像刀片的後齒將獵物撕碎咀嚼,
這種類型的牙齒排列在掠食性恐龍中並不常見。

諾弗勒惡龍與德國牧羊犬大小相近,在距今0.65億-0.7億年前白堊紀末期,
它們生活在岡瓦那超大陸南部。
科學家們認為它們主要以魚類、蜥蜴和其他動物為主。

這種恐龍英文學名的第一部分意思是“邪惡的蜥蜴”,
第二部分的命名來源於一位歌手德勒·斯特雷特斯(Dire Straits)
和吉他手馬克·諾珀弗利(Mark Knopfler),
當時一位考古學家在馬達加斯達挖掘工作中受益於他們的音樂靈感時
才發現諾弗勒惡龍的部分身體組織化石。




5、玫瑰馬普龍:最大的食肉恐龍


玫瑰馬普龍(Mapusaurus roseae)體長40英尺,體重大約6噸,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物種。
由於考古學家在遺址處同時發現幾具玫瑰馬普龍骨骼殘骸,
認為可能數只玫瑰馬普龍圍攻捕殺了
一只體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其體長100英尺,
當玫瑰馬普龍一起向阿根廷龍進攻時,
大的阿根廷龍倒下還未斷氣時肢體就被這些殘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馬普龍生活在1億年前,它比霸王龍要大,
甚至體型還超過了其較年長的同胞物種—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它們的牙齒窄而鋒利像刀片一樣,有利于撕咬獵物。
其骨骼化石發現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



6、猶他鐮龍:從食肉者向素食者轉化


猶他鐮龍(Falcarius utahensis)
真實地實現了從食肉型向素食型的轉變,
目前科學家也不知道是否這種外形像鳥的恐龍完全拒絕了食肉習性,
但是他們發現猶他鐮龍適合咀嚼肉的牙齒變成切葉型牙齒,
同時它的腸胃變得膨脹適合充分發酵植物。

猶他鐮龍是兩足行走,它的身高為4.5英尺,從頭部到尾部體長有13英尺,
時常揮動著4英寸長的鋒利彎曲爪子。
在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它們生活在現今的美國猶他州地區。




7、Gryposaurus monumentensis:植物粗齒鋸


對於這種素食恐龍而言,沒有任何植物能夠幸免。
Gryposaurus monumentensis是一種長著較大骨骼的鴨嘴龍,
它可以吞食所途經的所有植物。
較大的頭骨中有至少300顆牙齒用于咀嚼纖維植物,在顎骨有數百顆可替換的牙齒。

這種恐龍生活在0.75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當時的生活區域位於分離北美洲的一個巨大淺海域的西部,
成年恐龍體長達到30英尺,其頭部就長3英尺。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是關於黑猩猩跟霸王龍的廝殺。
史前時代的致命恐龍畢竟已經不存在了,
遺留的卻只有骨骼以及部分身體組織化石可供探討以及研究。

                                     (引用之巴哈姆特)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恐龍化石最早約在距今數百年前被發現,當時的人以為那是巨人或是噴火龍的骨頭。1824年比較解剖學的鼻祖、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 (Georges Cuvier) 認為是巨型植食性爬行類的牙齒;1824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巴克蘭 (Bukland) 命名第一隻恐龍「斑龍」(巨型的化石蜥蜴) 並做科學性的描述; 1825年英國業餘化石迷孟德爾醫生 (G. Mantell) 命名了第二隻恐龍「禽龍」(鬣蜥蜴的牙齒),也是第一隻被命名的植食性恐龍;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 (Richard Owen) 才率先使用「恐龍」(Dinosauria) 一詞,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古生物學家寇普 (E. D. Cope) 和馬許 (O. C. Marsh) 以幾乎是惡性競爭的方式,各自砸下大筆投資與畢生心力,陸續在美西發現百種以上的恐龍種類,也掀起研究與挖掘恐龍的風潮。之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恐龍的發現,北自格稜蘭,南至南極大陸,各大洲都有。目前發現的恐龍已將近三百個屬,由此推估全球可能曾有超過一千個屬以上的恐龍生存過。 

恐龍屬於爬行綱,因為在頭骨雙眼眼眶的後面各有一個開孔,因此被歸為雙弓亞綱 (Diapsida)。在三疊紀時,有一類雙弓亞綱動物─槽齒類 (Thecodonte),這種動物後來演化成翼龍、鱷及恐龍。槽齒類動物和牠後來演化成的三類動物統稱為祖龍或初龍類 (Archosaures)。時至今日,祖龍類動物只剩下鱷魚一種了。

在分類學上要鑑定恐龍有一個很好用的特徵,就是大多數恐龍頭骨的左、右兩側都各有四個開孔,其中眼眶之前的「眶前窩」是恐龍獨有的特徵。

恐龍在分類上有許多特徵,但其中與其它爬行類最大的不同,即在於牠的足肢可以完全直立,與軀幹平行,如同後來的哺乳類及鳥類一樣,因而可以真正的「行走」,而非如其它爬行類是用「爬行」的   不是所有稱作「龍」的都是恐龍,恐龍是標準的陸生動物,所以海中游水的龍如魚龍與蛇頸龍、天上飛翔的龍如翼龍,都是另有其龍,都不是恐龍,只能算是恐龍的近親。反倒是在恐龍時代興起的鳥類與恐龍的血緣很近;甚至有人認為鳥類就是恐龍的現代遺族,因而主張應將鳥類與恐龍併為一類,而獨立於爬行類之外。

恐龍是爬行家族的一大類成員,而爬行動物又是脊椎動物家族中的一大類成員。脊椎動物按牠們出現的先後被劃分為魚綱、兩生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恐龍在脊椎動物演化的歷程中承先啟後,位置顯赫而重要。在中生代,天上、地上、海洋都是爬行類的天下,而資歷高深的魚類與兩生類,以及初出茅蘆的哺乳類,都只有靠邊站了。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古時代的秘密被鎖在巨厚岩層之中,有人可惜無緣一窺堂奧,也有人總識不破英雄真面目;只有慧眼巧思者,把握住天賜良緣,終能為世人開啟通往過去時光的神奇大門:恐龍,一整個消失的族類,也是一整個輝煌的年代!

恐龍化石最早約在距今數百年前被發現,當時的人以為那是巨人或是噴火龍的骨頭。1824年比較解剖學的鼻祖、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 (Georges Cuvier) 認為是巨型植食性爬行類的牙齒;1824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巴克蘭 (Bukland) 命名第一隻恐龍「斑龍」(巨型的化石蜥蜴) 並做科學性的描述; 1825年英國業餘化石迷孟德爾醫生 (G. Mantell) 命名了第二隻恐龍「禽龍」(鬣蜥蜴的牙齒),也是第一隻被命名的植食性恐龍;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 (Richard Owen) 才率先使用「恐龍」(Dinosauria) 一詞,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圖為班龍的下顎骨化石,取自1824年巴克蘭的著作)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古生物學家寇普 (E. D. Cope) 和馬許 (O. C. Marsh) 以幾乎是惡性競爭的方式,各自砸下大筆投資與畢生心力,陸續在美西發現百種以上的恐龍種類,也掀起研究與挖掘恐龍的風潮。之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恐龍的發現,北自格稜蘭,南至南極大陸,各大洲都有。目前發現的恐龍已將近三百個屬,由此推估全球可能曾有超過一千個屬以上的恐龍生存過。

全球各地曾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南極未在圖中畫出
(依據Eric Buffetaut:Dinosaurs重繪)

恐龍屬於爬行綱,因為在頭骨雙眼眼眶的後面各有一個開孔,因此被歸為雙弓亞綱 (Diapsida)。在三疊紀時,有一類雙弓亞綱動物─槽齒類 (Thecodonte),這種動物後來演化成翼龍、鱷及恐龍。槽齒類動物和牠後來演化成的三類動物統稱為祖龍或初龍類 (Archosaures)。時至今日,祖龍類動物只剩下鱷魚一種了。

在分類學上要鑑定恐龍有一個很好用的特徵,就是大多數恐龍頭骨的左、右兩側都各有四個開孔,其中眼眶之前的「眶前窩」是恐龍獨有的特徵。

(圖為雷龍頭骨的繪示圖)

恐龍在分類上有許多特徵,但其中與其它爬行類最大的不同,即在於牠的足肢可以完全直立,與軀幹平行,如同後來的哺乳類及鳥類一樣,因而可以真正的「行走」,而非如其它爬行類是用「爬行」的 (參考下圖)。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是恐龍能在眾多爬行類同類中脫穎而出的關鑑因素之一。

不是所有稱作「龍」的都是恐龍,恐龍是標準的陸生動物,所以海中游水的龍如魚龍與蛇頸龍、天上飛翔的龍如翼龍,都是另有其龍,都不是恐龍,只能算是恐龍的近親。反倒是在恐龍時代興起的鳥類與恐龍的血緣很近;甚至有人認為鳥類就是恐龍的現代遺族,因而主張應將鳥類與恐龍併為一類,而獨立於爬行類之外。

恐龍是爬行家族的一大類成員,而爬行動物又是脊椎動物家族中的一大類成員。脊椎動物按牠們出現的先後被劃分為魚綱、兩生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恐龍在脊椎動物演化的歷程中承先啟後,位置顯赫而重要。在中生代,天上、地上、海洋都是爬行類的天下,而資歷高深的魚類與兩生類,以及初出茅蘆的哺乳類,都只有靠邊站了。

恐龍與其它脊椎動物的親緣關係,圖中並無演化或發生先後順序的意味~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們在研究恐龍之前,必須先了解恐龍的生存年代,如此才能根據時間的變動,推演恐龍演化的過程。相信一般人都知道:人類依照生命的誕生與否,將地球歷史畫分成生命隱晦不彰的『隱生元』(四十六億年前─二十五億年前)以及生命有了明顯記錄的『顯生元』(五億七千萬年前─現今),而顯生元的時期,再依地層中出現化石的不同又區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恐龍便是中生代中的代表化石。

※中生代
      『2億4000萬─6500萬年前』稱中生代。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雖然此時期恐龍非常繁盛,但是在中生代末期都滅絕了。在這時代出現的哺乳類,僥倖地生存。銀杏、蘇鐵等裸子植物繁茂,在中生代末期,櫻、竹等被子植物出現了。盤古大陸開使分裂,到了白堊紀大西洋即很快地形成了。

(1)三疊紀:
      中生代三疊紀。2億4000萬─2億1000萬年前。在三疊紀的初期恐龍出現;在末期哺乳類出現。從泥盆紀到石炭紀大陸板塊互連的盤古大陸,在三疊紀終於開始分離。

(2)侏羅紀:
      中生代侏羅紀。2億1000萬─1億4000萬年前。爬蟲類中的恐龍很繁盛,此時大型的恐龍和在空中飛行的翼龍出現了。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也出現了。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3)白堊紀:
      中生代白堊紀。1億4000萬─6500萬年前。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為止。新生代分為第三紀(6500萬─200萬年前)及第四紀(200萬年前以後)。此時期的櫻、竹、椰子等被子植物分布,鳥類和哺乳類繁盛,不久人類也出現了。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龍(Dinosaur)一名,由希臘詞 Deinos (恐怖的)和 Sauros(蜥蜴)組成,意為「恐怖的蜥蜴」,日文譯為「恐龍」,中國古生物學家引用了此名。

最早的恐龍出現大約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屬脊椎動物爬行類的恐龍一如其他爬行類有鱗片覆蓋和有可防水的皮膚,牠們有的是草食性,亦有的是肉食性,體型最小相等於一隻雞至最大可長達40公尺,有些恐龍的壽命最長可能活上200年。恐龍大至分成三大族群──黑瑞龍亞目、龍盤目和鳥盤目,已發現的種類達數百種,但相信仍不足總數的一成。恐龍於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最為興盛,真正成為地球霸主,佔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牠們稱霸地球約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最後一批恐龍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滅絕。

除透過骨骼來研究恐龍外,恐龍蛋更能了解其繁殖行為和方式,一般來說,蛋被保存為化石的機會較骨骼為少,因而常被認為「珍品」,其中帶有骨骼的恐龍蛋化石更為罕有。

恐龍曾經主宰整個地球一億三千萬年之久,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突然在距離現在七千多萬年前整個絕跡了。任何人都沒有看過恐龍,因為恐龍滅亡的時後,人類的祖先都還沒有誕生呢!但是今天很多人都曉得恐龍大致的模樣,當我們看到一張恐龍的圖片,牠有粗長的脖子、肥胖的身軀,約有三十公尺長、七層樓高,我們知道那是雷龍;如果是頭部小小的,背上長著兩片骨板,尾巴上長著骨棘的恐龍,我們知道牠是劍龍。今天能知道這些,是因為發現各種恐龍化石的結果,如果不是這樣,連恐龍曾經存在地球上,恐怕都沒人曉得,何況是牠們的模樣呢!

是誰最先發現恐龍化石,關於這一點一直都沒有一個定論。根據正式記載,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是在西元一八二二年,一個叫做蒙泰爾的英國醫生的妻子發現的禽龍牙齒化石。在一八七七到一八七八年間,美國兩位學者馬修和科普在恐龍化石方面又有了重大發現,對恐龍的研究幫助很大。一八七八年在比利時的煤坑中,也發現禽龍完整的骨骼化石。這些成就使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尋找和研究更加熱衷。經過一百年的努力,人類才大致瞭解形形色色的恐龍世界。

恐龍的屍體經過億萬年變成化石,由於地質的侵蝕作用,才又露出地面,被人發現。這些化石經過專家研究,將它復原成形,最後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這種恐龍的形象。恐龍的復原工作十分不容易。專家除了必須對現存生物有充份瞭解之外,在挖掘化石的時候,也要仔細觀察;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才能把一個恐龍的骨架復原。復原的骨架再加上肌膚,就能畫出一幅恐龍的復原圖。復原的恐龍必須合乎生物生活的法則,不然的話就會產生錯誤。

恐龍蛋化石

恐龍牙齒化石

貴州龍化石

恐龍骨化石

宜州龍化石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72年H.W.西利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將恐龍分為兩個目:「蜥臀目」和「鳥臀目」,前者具類似蜥蜴的三角狀腰帶,後者有與鳥差不多的四射狀腰帶。

一.蜥臀目:

       蜥臀目的原始類型為後足行走,而進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根據「肢骨結構」,結合「生活方式」,蜥臀目又分為兩個亞目: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

1.獸腳亞目:分為三個次目。

  (1)虛骨龍次目:

      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虛骨龍很可能是食肉類型, 後期代表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像無牙的似鳥龍)虛骨龍次目包括了三疊紀中晚期的「包斗龍」、侏羅紀的「西格龍」、晚三疊紀至白堊紀的「虛骨龍」和白堊紀的「似鳥龍」等科。

  (2)肉食龍次目:

     幾乎全是龐大的雙足行走食肉型的動物。頭骨高大而適應捕食,因多肌肉固著,固其表面粗糙不平。肉食龍次目包含了「玻玻龍」、「巨齒龍」、「棘龍」和「霸王龍」等科。

  (3)恐爪龍次目:

      小到中等的獸腳類恐龍,頭部不大,牙齒強烈後彎,軀體結構輕巧。本次目僅一科:「馳龍」科,生存時代是白堊紀。除亞洲外,北美也有發現。

2.蜥腳形亞目:本亞目又分為兩個超科。

  (1)古腳龍超科:

     雙足行走,雜食性。該超科為演化不成功的一支恐龍,一直保存一些原始祖先類型特點,故很快在早侏羅紀末就絕滅了。中國的『祿豐龍』就是本超科典型代表。共有兩科:「槽齒龍」科和「板龍」科。

  (2)蜥腳龍超科:

      龐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頭極小,頸尾皆長,四肢粗壯。根據『牙齒構造』,分為兩個科群:牙齒棒狀,前部尾椎為前凹形者稱「棒齒蜥龍科群」;牙齒勺狀,前部尾椎為雙平形者稱「勺狀蜥龍科群」。

二.鳥臀目:鳥臀目共有五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腫頭龍亞目

 
(1)鳥腳亞目:

     全是雙足行走的恐龍。鳥腳類從中三疊紀至晚白堊紀皆有代表屬種。最早的代表是中晚三疊紀的「畸齒龍」科,皮薩龍科的屬種。侏羅紀、白堊紀有「稜尺龍」科「禽龍」科和「鸚鵡嘴龍」科,最進步的為晚白堊紀的「鴨嘴龍」科。 

  (2)劍龍亞目:

      有各式甲板的恐龍,植物食性,前肢短於後肢的4足行走動物。劍龍類最早期屬種生存在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絕滅,其化石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及東非等地。該亞目共包含兩個科:「劍龍」科和「腿龍」科。

  (3)甲龍亞目:

      全是4足行走,植物食性恐龍,軀體扁平,幾乎全被骨甲所覆蓋。甲龍從中侏羅紀開始出現,白堊紀時大發展,特別在晚白堊紀時,甲龍類屬種幾乎遍布北美,歐亞等世界各地,甲龍亞目共有三科:「結節龍」科;「棘鎧龍」科;「塵龍」科。        

  (4)角龍亞目:

    全是植物食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其特點是頭上不同部位發育大小差異的角。角龍出現較晚,由鳥腳類演化而出,其原始類型為在亞洲發現的『原角龍』,進步屬種在北美發現最多,是晚白堊紀的標準化石。本亞目共有兩科:「原角龍」科、「角龍」科。

  (5)腫頭龍亞目:

皆為植物食性、兩足行走的小型恐龍,形態特化,突出特徵是頭頂腫厚成盔狀。本亞目只含「腫頭龍」科一科,在亞洲發現最多,其生存時代為晚白堊紀。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重的恐龍

超級龍

最高的恐龍

超龍

最大ˋ最長的恐龍

雙腔龍

最小的恐龍

細顎龍

腦容量最小的恐龍

劍龍

壽命最長的恐龍

寬龍

最兇悍的獵手

暴龍

最強壯的恐龍

超龍

最聰名的恐龍

鋸齒龍

翅膀最大的爬蟲類

風神翼龍

跑的最快的恐龍

似雞龍

武器最精良的恐龍

美甲龍

叫聲最大的恐龍

副龍櫛龍ˋ高吻龍(怪獸龍)

角最長的恐龍

三角龍

腕部最長的肉食恐龍

鐮刀龍

視力最強的恐龍

鋸齒龍ˋ伶盜龍

食量最大的草食恐龍

腕龍

最大的肉食恐龍

巨獸龍

體型最長的肉食恐龍

棘背龍

頭最大的恐龍

牛角龍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恐龍消失的原因有很多種~

恩~~

那我把全部的恐龍消失種類說出來唄~(因為原因要打很多字我懶的打~抱歉~等我有空在打吧~)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退潮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增加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行星x說」、「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恐龍(Dinosaur)一名,由希臘詞 Deinos (恐怖的)和 Sauros(蜥蜴)組成,意為「恐怖的蜥蜴」,日文譯為「恐龍」,中國古生物學家引用了此名。

最早的恐龍出現大約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屬脊椎動物爬行類的恐龍一如其他爬行類有鱗片覆蓋和有可防水的皮膚,牠們有的是草食性,亦有的是肉食性,體型最小相等於一隻雞至最大可長達40公尺,有些恐龍的壽命最長可能活上200年。恐龍大至分成三大族群──黑瑞龍亞目、龍盤目和鳥盤目,已發現的種類達數百種,但相信仍不足總數的一成。恐龍於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最為興盛,真正成為地球霸主,佔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牠們稱霸地球約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最後一批恐龍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滅絕。

除透過骨骼來研究恐龍外,恐龍蛋更能了解其繁殖行為和方式,一般來說,蛋被保存為化石的機會較骨骼為少,因而常被認為「珍品」,其中帶有骨骼的恐龍蛋化石更為罕有。

恐龍曾經主宰整個地球一億三千萬年之久,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突然在距離現在七千多萬年前整個絕跡了。任何人都沒有看過恐龍,因為恐龍滅亡的時後,人類的祖先都還沒有誕生呢!但是今天很多人都曉得恐龍大致的模樣,當我們看到一張恐龍的圖片,牠有粗長的脖子、肥胖的身軀,約有三十公尺長、七層樓高,我們知道那是雷龍;如果是頭部小小的,背上長著兩片骨板,尾巴上長著骨棘的恐龍,我們知道牠是劍龍。今天能知道這些,是因為發現各種恐龍化石的結果,如果不是這樣,連恐龍曾經存在地球上,恐怕都沒人曉得,何況是牠們的模樣呢!

是誰最先發現恐龍化石,關於這一點一直都沒有一個定論。根據正式記載,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是在西元一八二二年,一個叫做蒙泰爾的英國醫生的妻子發現的禽龍牙齒化石。在一八七七到一八七八年間,美國兩位學者馬修和科普在恐龍化石方面又有了重大發現,對恐龍的研究幫助很大。一八七八年在比利時的煤坑中,也發現禽龍完整的骨骼化石。這些成就使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尋找和研究更加熱衷。經過一百年的努力,人類才大致瞭解形形色色的恐龍世界。

恐龍的屍體經過億萬年變成化石,由於地質的侵蝕作用,才又露出地面,被人發現。這些化石經過專家研究,將它復原成形,最後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這種恐龍的形象。恐龍的復原工作十分不容易。專家除了必須對現存生物有充份瞭解之外,在挖掘化石的時候,也要仔細觀察;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才能把一個恐龍的骨架復原。復原的骨架再加上肌膚,就能畫出一幅恐龍的復原圖。復原的恐龍必須合乎生物生活的法則,不然的話就會產生錯誤。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又新增分類了!

想要多了解恐龍嗎?

在這認識吧!

問題來了!

( 1 )秘密卡有哪些?

(1)鐮刀龍.腫頭龍.大盜龍.圓頂龍

(2)恐爪龍.腫頭龍.鐮刀龍.班龍.始盜龍.暗黑高棘龍

(3) 班龍.野牛龍.棘背龍.爪爪龍

( 2 )亞法卡有哪些?(有陷阱)

(1)暗黑高棘龍.暗黑魔龍.暗黑激龍.暗黑野牛龍.暗黑烏爾禾龍.暗黑豪勇龍.暗黑雙冠龍.暗黑異特龍.暗黑隙龍.暗黑肯龍.暗黑禽龍.暗黑似鱷龍

(2)暗黑斑龍.暗黑高棘龍.暗黑似鱷龍.暗黑隙龍.暗黑肯龍.暗黑禽龍.暗黑似鱷龍

(3)暗黑高棘龍.暗黑魔龍.暗黑激龍.暗黑野牛龍.暗黑烏爾禾龍.暗黑豪勇龍.暗黑雙冠龍.暗黑異特龍.暗黑隙龍.暗黑肯龍.

 以上問題到這裡結束,下次還有更好玩的哦!(應該吧??)

想要猜的人,把答案留在給個回應~!用悄悄話!

celina78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